
说起来,人这一生真的挺奇妙的。有时候你看一个家庭,表面上风平浪静,其实背后经历的波涛汹涌,外人根本想象不到。就像我们熟悉的那个新闻主播罗京,他走了十六年,但很多人可能从来没想过配资门户导航,他离开之后,那个家是怎么一步步重新站起来的。
最让人印象深刻的,反而是他儿子。那孩子当时才十四岁,名字叫罗疏桐。突然之间,爸爸不在了,妈妈整个人垮了,奶奶也病倒在床——你想想,一个初中生,本来该是无忧无虑的年纪,却一下子要面对这么多。但他居然扛住了,而且后来母亲决定再婚的时候,他只提了一个要求,就一个,但就是因为这个要求,整个家才没散。
其实这种“少年当家”的情况,我们身边也不是没有。就像以前新闻里常说的,“穷人的孩子早当家”,但罗疏桐不一样,他不是因为经济条件被迫成长,而是情感上的支撑突然没了,必须逼自己快速成熟。这让我想到另一个例子,像主持人白岩松,他儿子白清扬也一直很低调,但外界都知道他教育得很好。不过白清扬至少父亲一直在身边,而罗疏桐是彻底失去了爸爸,那种空落感,真的不一样。
展开剩余77%回过头来看罗京这一生,其实就能理解他儿子后来的选择了。罗京以前是《新闻联播》的主播,专业到什么程度?很多人看他播新闻,就觉得特别踏实,一个字都不会错,节奏也舒服。能达到这种水平,可不是偶然。他从小就不是那种爱玩爱闹的孩子,反而特别喜欢听收音机,模仿里边的播音员说话。后来考上北京广播学院,一开始甚至有点跟不上,同学里好多都是有基础的,有的从小练朗诵,有的在地方台已经实习过。
但他有个特点,就是特别肯下笨功夫。一个发音不准,就对着镜子练几百遍;别人休息了,他还在查字典核字音。所以后来能进央视,一点不意外。而且他也不是一上来就播《新闻联播》,是从幕后配音做起的,每天经手几十条新闻,但再小的事他都认真对待。有同事劝他“差不多就行了”,但他从不敷衍。正是这种态度,让他最后成了台里的“定海神针”。你说,这样的一个人,对工作的较真劲儿,能不影响孩子吗?
所以罗疏桐在爸爸生病时,虽然年纪小,但什么都懂。他看着爸爸一天比一天瘦,头发也越来越少,却还强撑着精神鼓励他“要好好学习,照顾好妈妈”。他不敢在爸爸面前哭,只能走出病房才偷偷抹眼泪。这种克制和懂事,根本不像一个十几岁孩子该有的状态。
爸爸离开之后,家里的状态更是跌到谷底。妈妈整天以泪洗面,连门都不出;奶奶一直拿着照片发呆,嘴里念叨着罗京的名字。整个家的气氛,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。但就在这种时候,这个十四岁的男孩站出来了。他开始学着照顾妈妈、陪奶奶,甚至在学校里比以前更用功——因为他想考上好大学,让家人过上好日子。
其实这种家庭责任突然落到孩子身上的情况,并不少见。很多单亲家庭或者经历过重大变故的孩子,都会比同龄人早熟。但难得的是,罗疏桐没有抱怨,也没有逃避,而是默默地扛了起来。而且这一扛,就是好几年。
时间慢慢过去,妈妈刘继红也渐渐从悲伤里走了出来。其实她能重新开始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看到儿子这么懂事,她知道自己必须振作。后来有朋友介绍了一位男士给她,对方是个富商,知道了她的经历之后不但没有介意,反而很心疼也很敬佩她。但她一直犹豫,怕儿子不接受。
直到她终于鼓起勇气和儿子聊这件事时,罗疏桐的反应却出乎她的意料。他没有闹情绪,也没有反对,只是沉默了一会儿,然后非常认真地说:再婚可以,但不管以后搬到哪,都必须带着奶奶,要一起照顾她,不能留她一个人。
就这么一个要求,但听起来特别沉重。他始终记得爸爸生前常说的“要孝顺奶奶”,也记得爸爸带他去看奶奶、给她买点心的那些画面。他明白,奶奶已经失去了儿子,不能再没有家了。
后来妈妈把这话转达给了对方,对方不但没反对,反而被感动了。这也说明,对方是个真心实意的人,不是那种只讲表面条件的人。
如今罗疏桐应该已经三十多岁了吧,和很多人一样,走上了工作岗位,也可能有了自己的家庭。虽然外界关于他的消息不多,但可以想象,他应该会过得不错——因为有那样一个爸爸以身作则,又有那样一段经历磨炼自己。
其实每个家庭都会遇到困难,但怎么面对困难、怎么守住该守住的配资门户导航,才是真正定义这个家的东西。罗京虽然走了,但他留下的那种担当和责任,没有消失,反而在儿子身上延续了下去。你说,这是不是才是真正的“传承”?
发布于:河南省财富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